以“民族团结”之力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3-11-13 17:27:26大英县人民政府盐井街道办事处作者:通讯员
       中共中央政治局10月27日下午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第九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团结精神是华夏人民一以贯之的精神内核,迈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面对艰巨而光荣的使命任务,我们要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众力并择万钧举”的深沉意蕴,在新时代推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征程中凝聚起民族之力,一齐唱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时代强音,让“民族团结”之花常开不败、常开长盛。
      “正确引导”,点亮“民族团结共奋进”的思想之光,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汇聚团结奋进伟力。“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民族强固的内聚力和坚强的纽带。”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便是增强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认同,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面对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大潮,只有以认同而非冲突为导向的文化,才能成为民族整体的血脉;只有具有促团结、促和谐功能的文化,才能成为各族人民共有的精神家园。要在各族群众中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维持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营造凝心聚力的发展氛围,如此才能振奋各族人民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精气神,汇聚起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时代伟力。
      “和而不同”,凝聚“民族团结共提升”的实践之力,尊重各民族多样性、激发各族斗争精神。“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支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这句耳熟能详的歌词生动地诠释了我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既尊重包容各个民族各自独特的文化,又强调了由多种文化融合而成的光辉灿烂中华文化的重要性。五十六个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犹如每一寸国土一样不可分割,都是中华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具有其独特的内涵和宝贵的价值,都应该得到尊重、保护和传承。因此,我们要尊重各个民族的多样性、差异性,高度重视对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扬,尊重并帮助少数民族抢救、挖掘、整理并翻译出版少数民族文化典籍,让少数民族文化的结晶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源远流长。同时,要始终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大力推动民族地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激发各民族的斗争精神,推动形成各民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奋斗的向好局面。
      “共同进步”,坚守“民族团结共繁荣”的精神之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产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深植于历史,更要着眼于发展,深刻探究其中蕴含的逻辑机理,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在共同团结奋斗中实现共同繁荣发展。既要在思想理论上加强教育引导,讲清楚中华民族是怎么来的、讲明白何为中华民族共同体,也要在实践中步步推进,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积极营造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让各民族更好共居共学共事共乐,更好交往交流交心交融。要坚持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充分考虑民族地区实际,把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落实好,大力帮助民族自治地方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绝不让民族关系失衡影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