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是最好的课堂 群众是最好的老师
2009年由临沂军分区郯城县人武部转业到省委办公厅秘书处工作。2013年初,经组织安排,我到兰陵县(苍山县)下村乡灰泉村担任党支部“第一书记”。
通过参加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结合“第一书记”的工作经历,我的体会有三点:
一、走近你,这里是最好的课堂
3月11日,我和行政处于波、服务中心时恒军两位同志一起,离开省委办公厅机关,经过培训、熟悉情况、交接,于4 月20日正式担任兰陵县(苍山县)下村乡的三个行政村 “第一书记”,算来也有半年的时间了。半年来,我们按照厅里要求和工作计划,做了一些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得到了村里群众的认可。
刚入住村的时候,说句实在话,各方面还是真不适应。尽管这几年村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与外面的世界相比,与自己在省城的工作生活环境相比,差距还是不小的。村里老百姓依然是节衣缩食,生活并不富有,生产生活条件还相当艰苦。从驻地到村里,路程三公里,要翻过两个大山坡,每次骑自行车爬山都累得气喘吁吁,再加上生活没有规律,一开始还真有点吃不消,几天下来,自己心里还真有点不是滋味,刚来时的兴奋劲一下子打了个五折,此时的心情就像戏曲《朝阳沟》里唱得那样:刚下乡山花迎面对我笑,现如今见了我皱眉摇头,满头汗变成了透心凉。
兰陵县(苍山县)下村乡是抱犊崮山脚下的一个偏僻的乡镇,在革命战争年代这是一片红色的热土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抱犊崮,位居沂蒙山七十二崮之首,被誉为“天下第一崮”。1939年抗日时期,根据党中央指示,罗荣桓元帅带领115师进驻下村乡创建了以抱犊崮为中心的鲁南抗日根据地,通过广泛发动群众,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为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不朽的功勋,被誉为“山东小延安”。灰泉村共有353户人家,1286口人,人均良田不足八分地,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小山村。
五一过后,我开始走访,看到的景象令人心酸。褚庆美老人老伴2009年去世,生前是一位老八路军战士,38年入党,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出生入死,多次负伤,后留在地方工作,回家后他长期担任村支书,廉洁奉公、做事公平,十里八乡口碑很好,深受村民敬重。但在他最后弥留之际,竟然找不出一件体面的衣服,火化后只剩下在身上没有取出的几块弹皮。现在褚庆美老人已80多岁了,和四个孩子在一起,其中三个儿子是智障,无劳动能力,生活极为困难。
六一节这天,我联系了济南一家企业,给村里的孩子们带来了书包、文具,和孩子们一起过节日。孩子们第一次收到他们认为最好的礼物,整个学校像过年似的,到处充满了欢声笑语。

与全村党员一起重温入党誓词
七一节前夕,我组织村里的党员讲党的知识、讲中国梦,重温入党誓词,大部分党员脸庞红红的,眼里闪着泪花。从他们脸上和眼里,让我看到了党员干部同老百姓的那种心心相印的鱼水之情和老百姓对党的信赖、感激之情。
几个月下来,孩子们第一次收到礼物的欢声笑语、老党员重温誓词时激动泪花、老战士骨灰中的沉甸弹片以及乡亲们渴望致富的深切目光,都使我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灵魂深处受到洗礼,让我这个开始以为走走形式,甚至想打退堂鼓的“第一书记”,重新坚定了立足“第一书记”岗位、做好“第一书记”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从此以后,我每天都以饱满的热情奔走在希望的田野上,不知不觉融入到乡亲们当中,熟悉了这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看着刚下乡时栽下的苹果、核桃树,现如今已是枝肥叶稠,心里有一种说不来的高兴。现在每次离开小山村回济南的时候,那真是是走几步一回首,满园的好庄稼难舍难丢,好难舍好难忘的小山沟!
二、依靠你,这里有最好的老师
一年多来,我们办公厅先后两任”第一书记”严格按照厅里制定的三年帮扶规划,结合村里实际情况,修了路、打了井、架了电,初步改变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给村里办了一些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看起来是我们出钱、出物帮扶贫困村,群众得到了好处和实惠,其实最受益、最受教育的还是自己,是我们这些“第一书记“。

“第一书记”与村“两委”成员一起在现场指挥生产路修建
说句实在的,对农村工作我并不陌生,也曾经在基层干过几年,2004年至2008年,我在郯城县任县委常委、武装部政委,那时候也可以说常上电视常见报,全县人民都知道。那时最头疼的事情就是到村里去做工作,去接访、劝访,很难和群众沟通,经常急得团团转,有一种很无奈的感觉。现在,作为“第一书记”,直接到农村工作的第一线,到扶贫工作的最前沿,每天在村里直接和群众面对面的接触,蹲在田间地头拉呱,坐一条板凳上聊天,敢用他们的碗喝水,能用方言和他们对话,彼此之间拉近了距离,加深了感情,知道了张家长、李家短,也真正了解了农村到底是个啥模样。
群众工作不是抽象的,是具体的。群众,就是那个盼着庄稼有个好收成的老张家,就是那个想着孩子毕业后留在城里工作的老李家,就是喂三五只鸡赚几个钱换袋烟抽的王大爷,就是站在村口望着远方,盼望着儿女早些回家过年的赵大娘,他们胡子里长满了故事,憨笑中埋着乡音。有时候他们很小气,谁动他一棵庄稼,他就跟谁急,没完没了;但是有时候他们又很大气,为了大义,他们送孩子上战场,用乳汁救伤员。他们心里始终有杆秤——谁对他好,他就对谁好。
这种丰富、生动而又充满艰辛、艰难的实践,提高了我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我们党是靠做群众工作起家的,这是我们的传家宝。而做群众工作的本领,是在书本里、在机关里学不到的。习近平总书记最近指出:"农村基层的工作经历,是人生的一个坐标,有了这个经历,就更清楚地知道什么是群众,如何尊重群众,知道什么叫实事求是,如何尊重事实”。在农村的这段经历,无论是对做好“第一书记”工作,还是回到原来的工作岗位后,无疑将是一笔十分宝贵的财富。我认为这堂课千金难买。
群众工作不好做,但群众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和他们在一起,经常地照照镜子,可以治治自己身上的许多毛病。在我们驻地,每十天两个集,每逢赶集的日子,都会看到村里的老头、老太太颤抖着双手非常珍惜的把自己喂养的母鸡下的蛋,拿到集市上去卖钱,把卖鸡蛋的一角一元的钱整整齐齐的叠好,又用手帕一层层的裹好,颤巍巍的放进自己的口袋,那种场景让我们看了着实在心酸、心痛。在战火纷飞的战争年代,我们淳朴的老百姓“兄带弟,儿别娘,父送子,妻送 ,前呼后拥上战场”,为新中国的诞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现如今他们的生活还这样不富裕,着实让我们这些蹲机关的干部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滋味。在他们当中,既有贫困户,也不凡一些专业户、一些自己的子女在外经商当老板,但他们却一年又一年,重复着同样的故事,在他们这种坚守中,中华民族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美德一代又一代得以薪火相传,这与眼下我们有些人办事讲排场、请客讲高档、今买有机菜、明吃山鸡蛋,形成巨大反差。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我们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经常地照照这面镜子,可使你照出清醒来,照出信心来,为我们前进的路上加油打气,可以说终生受益。
三、为了你,在这里汲取正能量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农村是最大的课堂,群众是最好的老师。在灰泉村半年多的日子里,是我内心最大的感悟。在这里工作,我们很踏实,我们不孤单,因为我们的身后有一个坚强的后盾——省委办公厅。
今年的秋天,对我们灰泉村来说,是一个不平凡的秋天。8月27日,烈日当头,省委书记姜异康来到我们村里慰问困难群众,并对办公厅"第一书记"工作进行调研,深入到田间地头,在一片花生地里,向正在除草的村民刘玉芳等农户细细询问庄稼长势情况。事后当刘玉芳确认这位不速之客是省委书记时,一脸的惊讶,“当时就觉得很面熟,但因为没看到许多人陪同,就不敢认了”。
轻车简从,简化接待,省委领导们的亲民作风赢得百姓一片叫好声,也为广大党员干部树立了榜样。
随后,省委办公厅的领导、党员干部以党总支、支部为单位,带着“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思考,分几批先后来到我们村,用关切的目光洞悉群众所想所盼、所忧所乐,走访慰问困难家庭。每到一户大家都送上慰问金和慰问品,和乡亲们围坐在一起拉家常,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宣传党在农村的好政策,认真填写好入户群众联系卡,并用双手递给村里的父老乡亲。百姓冷暖,万家忧喜,记在党员干部的笔记本上,也记满了沉甸甸的责任。大家自筹资金、自备车辆,自带午饭,不通知当地政府,直接进村入户,实实在在的行动,得到了当地政府和村里百姓的一致称赞。下村乡党委政府机关开展了向省委办公厅学习的活动,村里的杜大爷说,又看到了当年八路军的影子。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证明,没有一种根基,比扎根于人民更坚实;没有一种力量,比从群众中汲取更强大;没有一种资源,比赢得民心更珍贵。
最近,小山村又热闹了起来,起因是咱办公厅给村里打的几眼水井。去年办公厅“第一书记”进村后,通过走访发现,水的问题是制约村里生产生活的最大瓶颈,就协调有关单位,先后打了4眼深水井,修了2个大口井,建了1个扬水站和3个拦水坝,从根本上解决了村里老百姓吃水难、浇地难的问题。从去年和今年两个秋庄稼收成来看,最起码增收四成。姜异康书记来村里调研时,专门到庄稼地里看了一眼水井,对办公厅“第一书记”一年来的工作给了充分的肯定和很高的评价。在这几口水井当中,其中有一眼井说来也怪,自去年春天建成后到现在,就像咱济南的趵突泉一样,昼夜喷涌不断,而且晶莹剔透、水质甘甜,引来十里八乡的老百姓都来观看,就连县里、乡里来村检查工作的各位领导也要到此看上一眼,他们亲切的称呼为“省委办公厅”井。更有甚着想出了新招,村里有个外号叫二胖子的人,在上海卖青菜,最近返乡秋收,两次找到我,说是要立个碑,我说:二胖子,你别瞎落落,你不知道共产党做好事从来都不留名吗?立什么碑?被我很很地批了一顿。二胖子不愧在大城市混过几年,自己从镇上买来红油漆,找人用报纸刻了“饮水思源、不忘党恩”八个大字偷偷刷在了蓄水池墙壁上,二胖子真是好样的,我看后暗中窃喜,在群众眼里,我们“第一书记”的一言一行不正是代表着省里、市里,代表着我们党的形象吗?在村里工作就是这样,虽说很艰苦,但却充满别样的快乐!
今年,由于风调雨顺,再加上咱办公厅做了大量的帮扶工作,小山沟今年又是大丰收,喜悦挂在百姓的脸上,也高兴在我们这些“第一书记”们的心里。目前我们村可以说班子“硬邦邦”、村民“嗷嗷叫”,古老的小山村正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加强同人民群众间的联系,“第一书记”驻村抓党建、促脱贫,就是一个很有效的活动。广大党员干部坚持把上级要求、实际情况和鲜活经验结合起来,下得去、蹲得住,多吃“百姓饭”,多说“百姓话”,和老百姓朝夕相处,才能多做百姓事,才能得到百姓心,才能透过纷繁复杂的社会事物,找到群百姓最朴实、最厚重的梦想;才能在众声喧哗中,听到那些最基层、最“沉默的声音”,进而汇聚成梦想的长河,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聚集起强大力量!
(作者姚龙彪系省委办公厅驻村第一书记)
(责任编辑: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