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盛夏,23岁的杨红佳背上行囊,响应“到西部去、到基层去”的号召,成为广安市前锋区首批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于龙塘街道玉龙村。三年间,她褪去青涩,用脚步丈量田野,以真心温暖群众,在乡村振兴一线书写了一段动人的青春篇章。

扎根:从城市姑娘到“农村闺女”
初到前锋时,古朴的龙王庙、碧波荡漾的芦溪河令她心生向往,但现实很快给了她“下马威”——简陋的工作条件、堆积如山的文件以及错综复杂的村民事务。这个从小在城市长大的姑娘,默默收起小皮鞋,换上帆布鞋,一头扎进田间地头。
“丫头,医保缴费在手机上咋弄?”寒冬清晨,入户走访的杨红佳被张大爷拉住。她哈着白气,一遍遍演示操作,直到老人学会才放心离开。从调解邻里纠纷到组织助农直播,从撰写材料到安全巡查,她硬是将自己炼成了“多面手”。“基层工作没有捷径,只有把自己变成‘根须’,才能扎进泥土里。”她常这样对同事说。
暖心:为困境学子点亮希望
一次走访彻底改变了杨红佳对“奉献”的理解。在邓同学家中,裸露的房顶、倾斜的土墙、患病的爷爷奶奶佝偻着择菜的场景刺痛了她。当听到老人哽咽着说“孙儿的学费还没着落”时,她攥紧手中的登记表,暗下决心:“一定要帮到底!”
当晚,她翻遍政策文件,跑遍民政、教育等部门,最终为邓同学申请到“雨露计划”助学金。3000元到账那天,老人颤抖着握住她的手:“闺女,孙儿能上大学了……”此后两年,她陆续为12名困难学子争取到助学金,办公桌抽屉里珍藏的感谢信,是她最骄傲的“勋章”。
坚守:红马甲织就爱心网
每个周末,龙塘街道的街巷总能看到一群“红马甲”忙碌的身影:烈日下讲解防溺水知识,寒风中摸排困难户需求,教室里陪留守儿童做游戏……这支由杨红佳发起的“守护者志愿队”,三年累计开展公益活动60余场。
他们用行动将奉献与友爱的种子播撒在这片土地上,如今,这些种子已长成一片郁郁葱葱的爱心森林。最让杨红佳欣慰的,是曾经受助的同学也穿上了红马甲:“我想像杨姐一样,把这份温暖传递下去。”
成长:在泥土中读懂青春
三年间,杨红佳走遍了玉龙村每户人家,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每家的需求。有人问她是否后悔选择西部,她指着村委会墙上的地图笑道:“你看,这些标记像不像星星?每解决一个问题,就点亮一颗星。”
如今的她,虽然皮肤晒黑了,却能熟稔的和村民唠家常;不再惧怕泥泞山路,反而觉得“踩在土地心里才踏实”。她说:“青春不是浮在水面的浪花,而是深埋地下的根。唯有向下扎根,才能向上生长。”
在广袤的西部大地上,无数如杨红佳般的西部计划志愿者正以青春为笔,汗水为墨,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他们的故事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情节,却因真挚与坚守,在乡野间绽放出最动人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