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4-25 21:39:49 来源:邻水县中医医院 浏览量: 作者:谭屹林
在现代社会的高速运转中,亚健康如同隐匿的健康危机,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约70%人群深受其扰。疲倦乏力、失眠焦虑、肩背酸痛等不适,虽未达疾病诊断标准,却如潜伏的“定时炸弹”,若不及时干预,极可能演变为器质性疾病。中医“治未病”理念,历经千年沉淀,为亚健康调理提供了系统且深刻的解决方案,邻水县中医医院治未病科,正是这一理念的专业践行者,致力于为广大亚健康人群驱散健康阴霾。
中医“治未病”思想,源自《黄帝内经》“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经典论述,构建起“未病先防、欲病救萌、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完整理论体系,每一部分都蕴含着对生命规律的深刻认知:
《素问》强调“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邻水县中医医院治未病科以此为指导,倡导顺应自然规律的生活方式。根据四季更迭,指导春季养肝、夏季养心、秋季养肺、冬季养肾;从每日作息入手,提倡“起居有常”,保证充足睡眠,让身体在规律中积蓄正气,抵御病邪入侵。正如《千金要方》所言“上医医未病之病”,通过饮食、运动、情志等多维度调理,提升机体免疫力,使人体处于“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健康状态。
疾病初起,往往有细微征兆。我院治未病科借助中医四诊(望、闻、问、切)与现代检测技术,如中医体质辨识仪、经络检测仪等,精准捕捉身体失衡信号。当出现偶尔失眠、情绪波动、轻微疲劳等“欲病”状态时,依据《素问》“上工救其萌芽……尽调不败而救之”的理论,通过个性化中药调理、针灸干预、饮食指导等,及时纠正体质偏颇,将疾病扼杀在萌芽阶段。
对于已有明显亚健康症状者,遵循《难经》“见肝之病,知肝传脾,治则当先实脾”的传变理论,我院治未病科注重整体调理。如针对肝郁脾虚型亚健康,在疏肝理气的同时,加强健脾祛湿,防止疾病进一步传变。
邻水县中医医院治未病科依托深厚的中医理论,结合现代医学认知,打造全方位、个性化的亚健康干预体系,为每一位来访者提供精准服务:
中医体质学说认为,不同体质是亚健康发生的内在基础。我院治未病科运用中医经典体质理论,划分平和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等九大体质。通过舌象仪、脉象仪等先进设备,结合资深中医师的专业问诊,从形态、机能、心理等多维度综合评估。例如,阳虚质者多表现为畏寒肢冷、神疲乏力,痰湿质者常见身重困乏、舌苔厚腻。精准的体质辨识,为后续干预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真正实现“因人而异”的个性化调理。
中药调理是治未病科的核心手段之一。遵循“辨证论治”原则,针对亚健康的核心病机精准用药。对于气血不足导致的疲劳、面色萎黄,以八珍汤补益气血;针对肝郁气滞引发的情绪抑郁、胸胁胀满,用逍遥散疏肝解郁。此外,科室还推出定制化中药茶饮、膏方,选用山楂、茯苓、枸杞等药食同源之品,既方便服用,又能在日常饮用中调和脏腑阴阳,恢复气血平衡。如春季推出疏肝养肝茶,冬季提供温阳补肾膏方,让调理融入生活点滴。
针灸疗法:通经活络,调和阴阳
依据经络学说,人体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是气血运行的通道。治未病科针灸医师根据不同体质和症状选穴施针。如心脾两虚型失眠,选取神门、三阴交、心俞等穴位,通过针刺调节心经、脾经气血,达到宁心安神、健脾养血的效果;针对颈肩亚健康,取风池、肩井、曲池等穴,疏通局部经络,缓解疼痛与僵硬。
艾灸疗法:温阳散寒,扶正固本
借助艾叶“温经止血,散寒调经”之性,治未病科广泛应用艾灸疗法。对阳虚质亚健康人群,艾灸关元、气海、命门等穴位,温补肾阳,改善畏寒肢冷、疲劳乏力等症状;针对寒湿阻滞所致的关节疼痛,采用隔姜灸,借助生姜的温散之力,增强散寒祛湿效果,实现“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灸之”的治疗优势。
推拿疗法:疏通气血,解痉止痛
专业推拿医师运用揉、按、推、拿等手法,作用于人体经络穴位。对于长期伏案导致的肩颈亚健康,通过推拿颈肩部腧穴,放松肌肉筋膜,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与紧张;针对脾胃虚弱引起的腹胀、消化不良,推拿腹部穴位,促进胃肠蠕动,增强脾胃运化功能。
中医认为“七情过度皆伤人”,不良情绪是亚健康的重要诱因。治未病科融合中医情志学说与现代心理学,为来访者提供情志调护服务。通过一对一心理咨询,疏导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开展冥想引导、呼吸训练,帮助放松身心;推荐五禽戏、八段锦等传统养生运动,让来访者在运动中调畅气机、愉悦心情,实现“形神共养”,从根本上改善亚健康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