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课程改革持续深化的浪潮下,为促进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提升理科综合教育教学质量, 4 月 8 日,渠县有庆中学理综教研组精心组织了教研活动,为学科融合与教学创新注入新活力。

周恩建老师在高一(1)班以“化学反应与电能”为题,巧妙地从生活中常见的火力发电厂切入新课,引领学生深入剖析能量转化的复杂过程 —— 从化学能逐步转化为热能、机械能,最终生成电能,引出化学电池这一核心内容。他先是让学生观察铜锌电极在稀硫酸中的初始反应现象并记录,接着用导线连通电极,再次引导学生观察并记录变化,最后接入电流表,聚焦指针偏转情况。周老师通过“现象观察→微观探析→模型建构” 的教学模式,带领学生一步步写出铜锌电极各自发生的化学反应式,进而顺利推导出原电池总反应式,解析原电池工作原理,明确组成原电池的四个必要条件。周老师精巧设计“原电池演示实验”,让学生对抽象原理的理解变得直观;引入数字化传感器实时监测电流强度变化,紧跟时代步伐,为教学增添科技助力。
熊伟老师在高一(5)班以“计算中心天体质量”为题,以 “计算地球质量” 公式推导为开篇,引出“地球同步卫星及相关问题的计算”。他首先带领学生回顾并推导万有引力定律的数学表达式,随后创设分层任务,从地球同步卫星相关计算延伸至观星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列式、化简、变形,逐步推导出半径与周期、角速度、线速度、向心加速度的内在关系,最终总结出 “高轨低速周期长,低轨高速周期短” 。熊老师巧用 “问题链” 教学法,引导学生深度参与公式推导。
教务处副主任丁小勇主持了 “科学思维培养策略”的评课研讨会,理综组老师展开了热烈研讨。周恩建、熊伟二位老师首先对所上课的重点知识和课堂设计进行了解说。对熊伟老师的课堂教学,贾志刚老师肯定他因材施教,面对学情变化,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对抽象知识,耐心引导学生。熊运棋老师建议熊伟老师在讲解双星问题时,可引入生活中的跷跷板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双星角速度(或周期)相同;若能引导学生深度参与公式推导、理解和应用,给学生预留足够的思考时间,让他们自主推导公式,将更能提升学生的成就感。
刘全贵老师认为周恩建老师对原电池条件讲解清晰,建议在学生书写化学式时,借助化合价升降、电子移动等知识辅助理解,作题时巧用 “电子不下水,离子不上岸” 的口诀,会加快学生解题速度。汤雪松老师认为周老师课堂教学讲解清晰,建议在教学中将实验步骤进一步细化,可考虑在实验中加入灯泡,增强实验现象的直观性;点明形成闭合回路的方式多样,不止加导线一种;教学适当侧重电极反应式书写,着重强调正负极与得失电子等情况。
此外,理综组唐军、赵永江、王英、蒋国平、刘雪莲、罗珊珊等老师为教学优化提供多元视角,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教研组长汤雪松作了总结发言,他说,此次教研活动,理综组老师借两节优质示范课搭建起的交流平台,达成 “情境创设—— 模型建构——实践应用” 的教学共识,为持续深挖学科育人潜能,积极探索了教育创新路径,为培育学生科学精神,贡献了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