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改伴春启新途,研学如花开满园。为扎实推进 “学区制治理” 教育改革,践行 “督学进校园与教研进课堂” 的要求,探索新课标、新高考背景下语文教学高质量发展路径,3 月 27 日,渠县有庆中学语文教研组开展了主题为“以文化人,以情育人”的研讨活动。


代小凤老师在高一(3)班以元代悲剧经典《窦娥冤》为核心,呈现出一堂兼具文学思辨与人性叩问深度的公开课。她以王国维对《窦娥冤》“世界大悲剧” 的评价为引,巧用动态时间轴,生动展现窦娥命运的 “三次崩塌”,借助 “蒙太奇式” 场景重构,在时空折叠间凸显 “悲剧的永恒性”。课堂上,代老师以 “三问三探” 搭建起思辨框架,循循善诱,引导学生深刻感悟 “渺小个体对宇宙秩序的诘问”。临近尾声,代老师深情寄语学生:真正的悲剧并非以泪水浸泡绝望,而是于裂缝中点燃希望星火;期望同学们既做明辨是非的 “窦天章”,更要成为守护良知的 “六月雪”。课堂上,代老师安排学生深情朗读戏剧唱词,让元曲经典在现代课堂重焕生机,更在学子心田播撒下 “以悲悯观世,以勇气抗争” 的精神火种。
胡晓梅老师在初一(1)班以鲁迅经典散文《阿长与〈山海经〉》为主题,带来一堂兼具文学深度与情感温度的精彩公开课。她以《山海经》的神奇魅力导入新课,巧妙设置悬念:“一位目不识丁的保姆,缘何能成为文学巨匠的‘文化启蒙者’?” 瞬间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课堂中,胡老师借助 “时空穿越” 情境创设,带领学生运用 “欲扬先抑” 手法,共同绘制 “情感变化曲线图”。学生们通过小组合作,深入探究阿长 “切切察察”“睡成大字” 等细节,深刻剖析 “小人物大情怀” 的文学张力。当屏幕定格在 “愿地母永安她的魂灵” 时,胡老师温情寄语学子:“经典的力量,在于能让我们在他人故事中照见自己的灵魂。愿你们既能仰望星空的璀璨,亦能珍视尘埃里开出的花朵。” 胡老师这堂饱含人文情怀的语文课,精准诠释了 “大语文” 教育的真谛,在学生心中播下温暖人性的种子。
教务处副主任丁小勇主持研讨会。在代小凤、胡晓梅二位老师分享教学反思后,听课教师踊跃发言。周丹老师评价代小凤老师的课超越戏曲鉴赏的浅层阅读,直击悲剧美学核心;突破文本解构的学术局限,搭建起古今对话桥梁。王晓老师认为,代老师以 “三桩誓愿”为切入点,层层剖析窦娥的 “冤” 与 “抗争”,引导学生关注元代社会底层女性命运,将个人悲剧升华至时代批判高度,尽显对经典悲剧的深度把握。
评价胡晓梅老师的课时,王惠蓉老师称赞 “细读文本见功力,平凡人物见深情”,胡老师紧扣 “阿长买《山海经》” 这一核心事件,引导学生品味细节,挖掘小人物的质朴与伟大,展现出鲁迅笔下 “温情与批判并存” 的独特笔法。王华老师认为,胡老师循循善诱,有效激发了学生阅读兴趣,将文本阅读理解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实现了知识传授与人文修养培育有机结合。
研讨会上,李丽霞、李媛媛、何江、张瑜等老师就披文入里、以文化人的经验作了交流。
严娟老师在研讨会上分享了提升学生语文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教学经验,强调了语文教学中养成教育与激励教育的重要性,呼吁老师们将语文学科的教学与学生的生活深度融合,让语文成为学生们认识世界、表达自我的有力工具。我们要把学生语文学习的提高作为提振学生学习其它学科信心的关键支撑点,推动学生学习全面进步。
语文教研组长汪红波作总结发言。他感慨,聆听代老师和胡老师的研讨课,仿佛穿越时空 ——600 年前窦娥的冤屈化作六月飞雪,震撼人心;百年前阿长手中的《山海经》点亮鲁迅童年微光。当《窦娥冤》的铿锵唱词与《阿长与〈山海经〉》的质朴文字相遇,师生们跨越时空,在文学的悲欢离合中触摸人性温度,开启一场关于 “抗争与救赎”“卑微与伟大” 的灵魂对话。学生们在经典解读中,为窦娥的悲愤而动容,被阿长的凡人光辉感染。汪老师强调,语文教学要依据新课标,结合班情、学情精心设计教案;课堂教学中,应依据学生学习状态及时调整教学预设方案;语文教学要重视文本、强化理解,做到教考结合,既要传授知识,更要传授方法,真正实现以文化人、以情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