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10-22 10:42:00 来源:宣汉县新华镇中心校 浏览量: 作者:庞仁杰 赵桂菊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使命。为打好扶贫攻坚战,宣汉县新华镇中心校在新华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分别承担了马田村和泥溪村的扶贫攻坚任务。两个村共有贫困户185户,参与帮扶教师57人,十几平方公里的山区分布,特别是马田村山高路陡、交通不便,平均海拔800米以上,十分偏僻。老师们没有消极抱怨,没有豪言壮语,他们在学校党支部的领导下,像绣花一样,把扶贫工作做得有声有色。
绣花还得针尖利,党建工作为统领
面对如此艰巨的脱贫攻坚任务,学校领导班子很快有了工作思路,那便是像绣花一样来开展扶贫工作,三五几年下来一定会有显著成效。“绣花还得针尖利啊,繁杂的扶贫工作必须有一个统领,这就是我们的党建工作,抓好了就有了锋利的针尖,”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曹明如是说。学校成立了以曹明为组长的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讲话,学习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部署和要求,参与帮扶的教师心里亮堂了,脱贫攻坚的激情调动了。支部的25名党员全部参加了扶贫工作,他们深知扶贫工作不单是走访、填表,而是一份责任、义务。事实证明,他们的选择是理性的,他们的成果是显著的。
(图为学校领导及镇、村干部同贫困户交心谈心的情景)
绣花找准关键点,扶贫干部排头兵
脱贫攻坚在哪里,党建工作的重心就在哪里。曹明同志坚持每月到扶贫的村社走访,经常与马田村、泥溪村支部探讨扶贫工作。选派扶贫干部是做好扶贫工作的重要抓手,汤子刚、李晓荣、蔡作仁等,都是年过五旬的老同志,他们主动请缨承担这一艰巨的工作,每月下村入户走访,田间地头、披星戴月地为贫困户做实事,得到了他们的高度认可。一见到他们的身影,贫困户都会放下农具,热情地打个招呼,主动地谈谈想法。
一团一团拼华章,做好小事成大局
(图为老师们整装待发,为贫困户送上棉被)
学校帮扶工作领导小组认为既要做好规定动作,又要做好自选动作,那就是集中力量办好一件件实事,为脱贫攻坚起到辐射作用。鉴于学校财力单薄的现状,学校班子就采用绣花式的帮扶举措。2017年,学校为马田村小学捐资近万元的教学设备设施及图书,还为贫困户送上了化肥、种子、农药等农用物资;2018年冬,帮扶责任人分别为贫困户送上爱心棉被一床,使贫困户过上一个温暖的寒冬;2019年春节,帮扶责任人为贫困户送上了新年礼物(清油、牛奶、棉衣等),使贫困户过上了一个祥和的春节;2020年,因受疫情影响,有外出务工需求的贫困户不知务工信息,学校通过多方联动,为贫困户提供就业信息,为贫困户解决了后顾之忧。几年下来,学校食堂购买贫困户土豆万余斤、家禽千余只、蔬菜等价值万余元等。通过一系列的帮扶举措,真正为贫困户致富增收起到了实实在在的作用。
百花满园才是春,干群同心永脱贫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关键是要找准路子、构建好的体制机制,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脱真贫,真脱贫”的指示时刻在新华镇中心校扶贫教师心间萦绕。57名帮扶教师按照“年年有变化,奋力奔小康”的思路做起了绣花功夫,每年重点对帮扶的一两户贫困户进行集中帮扶,帮助他们走上致富路。贫困户王希春因病、缺技术致贫,帮扶干部一方面鼓励他挑战病魔积极治疗,多次联系镇卫生院及县医院,为他制定可行的医疗方案,并多次到医院看望慰问;另一方面多次向新华镇党委、政府领导汇报情况,将他从地处偏僻、交通极不便的原住地大路沟搬迁至人口集中的园坝子居住,并为其提供护林员工作岗位,还实行低保兜低政策。如今的王希春,年收入远远超过了退出贫困线的标准,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贫困户赵祥超,是一位中专毕业的热血青年,苦于找不到致富的门路,感觉到有力无处用、有劲无处使。自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赵祥超在帮扶干部多次找其沟通交流,找到了致富的门路,帮助他建起了榨油加工房,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打拼,他早已脱贫致富奔上了小康。在2018年泥溪村委换届选举中,他被村民公推公选为泥溪村委会主任,干起了村主任的工作,于2020年初被村委选举为支部书记,如今正带领泥溪村全体村民共同致富奔小康。类似这样的贫困户蜕变事例不胜枚举,他们只是新华镇中心校参与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自参与脱贫攻坚以来,扶贫干部是认认真真扶贫,踏踏实实攻坚,为马田村和泥溪村老百姓办了不少好事实事,赢得了群众的依赖和支持,这就是新华镇中心校帮扶教师一针一线绣出来的脱贫美篇。
(责任编辑:陈睿)